大安區113年底總人口數為28萬9,908人,為全市十二行政區中最多;男性佔46.2%,女性佔53.8%;人口密度2萬5,517人/平方公里,十二區最高;老年人口(65 歲以上)比率25%,十二區第三高(臺北市23.06%),大安區自108年起進入超高齡社會!幼年人口(0 歲至14 歲)比率14.41%,十二區第二高(臺北市12.17%);扶養比65.02%,十二區最高(臺北市54.39%),比112年增加2.27%;老化指數173.52%,十二區第九位(臺北市189.57%),比112年增加7.51%;百歲人瑞190位,十二區最多!獨居長者有895位,十二區第三多,其中208位為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,佔23.24﹪。 年出生人數1,734人,粗出生率5.96‰;年死亡人數2,213人,粗死亡率7.61‰;年結婚對數1,360對,粗結婚率5.05‰;年離婚對數389對,粗離婚率1.70‰,與112年比較,粗出生率上升0.27‰,粗死亡率下降0.78‰,粗結婚率下降0.30‰,粗離婚率下降0.18‰。(資料來源:臺北市統計資料庫、臺北市大安戶政事務所)
大安區位於臺北市西南地帶(圖1);東邊以光復南路、基隆路、和平東路三段與信義區為界;西邊以新生南路、杭州南路、羅斯福路與中正區為鄰;南邊以莊敬隧道、辛亥隧道、福州山、蟾蜍山與文山區相鄰;北邊以市民大道與中山區、松區分隔。面積11.3614平方公里,為臺北市第七大區,區內共有53個里(圖2)、1,021鄰,分為7個次分區,里鄰數均居全市第一。 大安區以平原為主,東南地區環繞有福州山、蟾蜍山,而著名的大安森林公園坐落大安區中,佔地26公頃,是一個草木濃密的生態公園,以「都會森林」的型態成為「臺北之肺」。區內以忠孝、仁愛、信義、和平等路為緯,敦化、復興、建國、新生等路為經,棋盤式的道路系統,不但縱橫交錯,而且四通八達,尤其捷運文湖線、淡水信義線、松山新店線、中和新蘆線及板南線均通行本區,更突顯本區在臺北市交通樞紐地位。
圖1-臺北市地圖圖2-大安區區里地圖 大安區名之由來,本於舊地名「大安庄」。爰光緒元年,臺北設府,轄二十二街庄,其中之大安庄(大安、龍安、坡心)、下內埔庄與六張犁庄均在大安區內。民國九年改市制時,除上述三庄外,包括古亭、東門之一部,分即以後之錦町、古亭町、昭和町、福住町亦在大安區轄內。光復後,將上述區域合併為區,因大安庄佔地廣且位於中心,故命名為「大安區」。 大安區初闢於康熙末年,最初至大安移墾的,多來自福建泉州府「安」溪人,當時較顯赫的家族有陳姓、林姓、周姓、廖姓、凌姓等數家。各家族曾擁有幅員寬闊的田產,建了不少棟相當考究的華麗古厝。今日在原地仍保有昔時風貌的已不多見,陳姓古宅、義芳居、芳蘭大厝及黃家古厝,則是少數僅存之古厝。至雍正、乾隆時範圍漸大。時為農業區,農作之成長首重灌溉,先民初乃利用天然池沼築坡造埤,下雨時儲水,利用雨水灌溉田園,類此儲水池沼,昔時稱埤或陂(坡),故有上陂、下陂、土地公陂(今金山南路郵政包裏大樓北側)、柴頭陂等。後因陂水不敷使用,於雍正、乾隆間築第七股圳、繼築塯公圳,圳道陂池遍佈全區,農事大興,居民以種植水稻為主,蔬菜次之。 此外,本區也是臺北市高所得、高地價、低出生率、高遷入率的行政區;區內居民素質極高,達官顯貴雲集,可說是處處有名人,巷巷有名宅。(資料來源:臺北市大安區公所)
大安區十大死因(112年)依序為惡性腫瘤、心臟疾病(高血壓性疾病除外)、肺炎、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(COVID-19)、腦血管疾病、高血壓性疾病、慢性下呼吸道疾病、糖尿病、腎炎、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、血管性及未明示之失智症;主要癌症死亡原因前五名為氣管、支氣管和肺癌、女性乳癌、前列腺(攝護腺)癌、結腸、直腸和肛門癌、肝和肝內膽管癌。